阿斯馬拉地圖,厄立特里亞阿斯馬拉市衛星地圖
暫無阿斯馬拉地圖的描述。
暫無阿斯馬拉地圖的描述。
厄立特里亞國(The State of Eritrea)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群島近1000平方公里),全國從人口469萬(2008年估計),有提格雷尼亞(約占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爾(5%)、薩霍(5%)、希達賴伯(2.5%)、比倫(2.1%)、庫納馬(2%)、納拉(1.5%)和拉沙伊達(0.5%)9個民族,各族均有獨自語言,全國主要用提格雷尼亞語,通用英語、阿拉伯語,國民信仰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約各占一半,少數人信奉天主教或傳統拜物教。首都阿斯馬拉(Asmara)海拔2300~2400米,人口約50萬
厄立特里亞位于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扼紅海南段,南鄰埃塞俄比亞,西靠蘇丹,東南與吉布提接壤,東北隔紅海與也門和沙特阿拉伯相望。全國海岸線(包括達赫拉克群島等355個島嶼)長1350公里,中央高原海拔1800~3000米,占國土三分之一;西部低地丘陵,東部沿海平原,境內最高峰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點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Kobar)低于海平面75米;境內唯一常流河塞迪特河(Setit)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雷布河滿水期長達440公里。
厄立特里亞高原地區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7℃,降水525毫米;東部和西部低地氣候炎熱干燥,年平均氣溫分別為30℃和28℃,年均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紅海沿岸多沙漠,3月~10月間白天氣溫可達40℃以上。
厄立特里亞地形多樣,自然景觀豐富,旅游業歷史悠久,有阿克蘇姆王國遺址、阿斯馬拉、馬薩瓦、阿薩布和達赫拉克群島為眾多著名旅游點。2008年,厄以其“獨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被英國旅游網站評為世界七個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
暫無達累斯薩拉姆地圖的描述。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國土面積94,5087平方公里(其中桑給巴爾2657平方公里),國民人口4370萬(2009年)(其中桑給巴爾近120萬),全國126個民族中人口超過100萬的有蘇庫馬、尼亞姆維奇、查加、赫赫、馬康迪和哈亞族,另有一些阿拉伯人、印巴人和歐洲人后裔。國家官方語言為斯瓦希里語和英語,坦噶尼喀(大陸)居民中3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45%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原始拜物教;桑給巴爾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達累斯薩拉姆(Dares Salaam),人口300萬(2009年)。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以南,北與肯尼亞和烏干達交界,南與贊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接壤,西與盧旺達、布隆迪和剛果(金)為鄰,東瀕印度洋。大陸地區海岸線長840公里,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1~25℃;桑給巴爾的20多個島嶼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年平均氣溫26℃。
坦桑尼亞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公元前即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貿易往來;7~8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遷入,10世紀末建立過阿拉伯勢力的伊斯蘭王國;1886年坦噶尼喀內陸被劃歸德國勢力范圍,1917年11月英軍占領坦全境,1920年坦成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4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坦改為英“托管地”,1961年5月1日坦取得內部自治,同年12月9日宣告獨立,一年后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國;桑給巴爾于1890年淪為英國“保護地”,1963年6月24日獲得自治,同年12月10日宣告獨立,成為蘇丹王統治的君主立憲國家。1964年1月12日,桑人民推翻蘇丹王統治,成立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29日改國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共有126個部族,境內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與自然景觀成為主要的旅游資源,非洲三大湖泊: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和馬拉維湖均處在坦桑邊境線上;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終年積雪的赤道雪山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聞名,恩戈羅戈羅火山口、東非大裂谷、馬尼亞納湖等,另有桑島奴隸城、世界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阿拉伯商人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都受世人矚目。
暫無塔那那利佛地圖的描述。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L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國土面積590750平方公里(包括周圍島嶼),國內人口約2021.5萬,其中占總人口的98%以上的馬達加斯加人由18個民族組成,其中較大的有伊麥利那(占總人口的26.1%)、貝希米扎拉卡(14.1%)、貝希略(12%)、希米赫特(7.2%)、薩卡拉瓦(5.8%)、安坦德羅(5.3%)和安泰薩卡(5%)等,此外尚有少數科摩羅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另有華僑和華裔約5萬人。馬達加斯加民族語言為馬達加斯加語(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官方通用法語和英語,居民中信奉傳統宗教的占52%,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占41%,信奉伊斯蘭教的占7%。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人口約170萬,年平均氣溫18°C。
馬達加斯加地處印度洋西部,是世界第四大島,與非洲大陸隔莫桑比克海峽相望,海岸線長約5000公里,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年平均氣溫24°C;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年平均氣溫18.3°C;西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干旱少雨,年平均氣溫26.6°C。
馬達加斯加境內70%的動植物都是當地獨有,民俗風情頗為奇特,這里既有細白的沙灘、純凈的大海和蔚藍的天空,也有塔那那利佛、迪耶郭-蘇亞列茲等歷史遺跡,既可以在安卡拉那、安卡拉凡茲卡、 安達斯巴曼塔迪亞、琥珀山等國家公園探險露營,也可以在沙灘海邊沖浪、捕魚、潛水,是一個十分適合休閑度假的旅游目的地。
暫無內羅畢地圖的描述。
肯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enya)國土面積582,646平方公里,總人口3860萬(2009年),全國共有42個民族,主要有基庫尤族(21%)、盧希亞族(14%)、盧奧族(13%)、卡倫金族(12%)和康巴族(11%)等,此外還有少數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歐洲人。官方語言為國語斯瓦希里語和英語,國民中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首都內羅畢(Nairobi)人口約300萬。
肯尼亞位于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東鄰索馬里,南接坦桑尼亞,西連烏干達,北與埃塞俄比亞、蘇丹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公里??夏醽喨澄挥跓釒Ъ撅L區,內陸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氣候相對溫和,沿海地區濕熱,全年最高氣溫為攝氏22~26℃,最低為10~14℃。
肯尼亞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被認為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公元7世紀,東南沿海地帶已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占領了沿海地帶;1890年,英、德瓜分東非,肯被劃歸英國,成為英國的“東非保護地”,1920年改為殖民地;1962年肯尼亞成立聯合政府,并在1963年宣告獨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亞共和國正式成立。
肯尼亞氣候溫暖宜人,四季均可旅游:境內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大陸的最高峰,這里山頂冰天雪地,山腳下一片熱帶風光,是赤道附近的一個壯麗的風景;在“花之都”內羅畢,可觀賞花卉和市郊野生動物園;西南部的維多利亞湖,可領略湖光島影,觀賞河馬、鱷魚嬉戲;在北部的大裂谷地帶,鑲嵌著 “鱷魚的極樂世界”——圖爾卡納湖,在其東部有庫彼福勒古人類遺址;沿大裂谷南下,裂谷省的納庫魯湖是非洲鳥類資源極為豐富的湖泊;其東部是非洲第二高峰 肯尼亞山和阿伯德爾國家動物園,這里有著名的“樹頂旅館”,游人可安全地在此地觀賞動物的夜間活動。
暫無路易港地圖的描述。
毛里求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URITIUS)國土面積2040平方公里(包括屬島),總人口約127.7萬,居民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裔(69%)、克里奧爾人(歐洲人和非洲人混血,27%)、華裔(2.3%)和歐洲裔(1.7%)組成,國家官方語言為英語、法語,當地人最普遍使用的語言則是克里奧爾語,居民中51%信奉印度教,31.3%信奉基督教,16.6%信奉伊斯蘭教,另有少數人信奉佛教。首都路易港(Port Louis)人口約15.6萬。
毛里求斯位于非洲大陸以東、印度洋西南部,包括本島及羅德里格島、圣布蘭登群島、阿加萊加群島、查戈斯群島(現由英國管轄)和特羅姆蘭島(現由法國管轄)等屬島,西距馬達加斯加約800公里,距肯尼亞蒙巴薩港1800公里,南距留尼汪160公里,東距澳大利亞4827公里。毛里求斯海岸線長250公里,沿海地區年平均氣溫25℃,中央高原20℃,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
毛里求斯原為荒島,16世紀初被葡萄牙探險隊占據現在的毛里求斯和留尼汪諸島,命名為馬斯克林群島;1598年荷蘭人占領該島,并以荷蘭君主“毛里求斯”命名;1715年法國占領毛島并改名為“法蘭西島”;181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并被重新命名為“毛里求斯”。國家于1961年9月實行自治,1968年3月12日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總督代表其行使權力。1992年3月12日改行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系禮儀性職務,總理掌握行政實權。
毛里求斯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平均氣溫25攝氏度。毛里求斯景色優美,風光綺麗,北部的潘普利莫塞斯花園內花木蔥蔥,百鳥啾啾,使人猶入仙境。100年才開一次的高大王棕隨風搖曳,清池內飄蕩著巨大的睡蓮,茶隼和粉鴿在空中翱翔。美麗的海灘和明媚的陽光也吸引著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這里游樂項目眾多,包括高爾夫球、娛樂賭場、賽馬、潛水等眾多休閑娛樂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