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有問題或意見請到社區反饋,謝謝您的參與使用。
導航
首頁 > 衛星地圖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BOSNA I HERCEGOVINA),簡稱波黑,國土面積5.12萬平方公里,人口384萬(2010年),其中波黑聯邦占62.5%,塞爾維亞族共和國占37.5%。主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原南時期的穆斯林族),約占總人口43.5%;塞爾維亞族,約占總人口31.2%;克羅地亞族,約占總人口17.4%。三族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什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地亞語。首都薩拉熱窩(SARAJEVO),人口45萬人(2004年)。
波黑位于巴爾干半島中西部,南、西、北三面與克羅地亞毗連,東與塞爾維亞、黑山為鄰,大部分地區位于迪納拉高原和薩瓦河流域,南部極少部分瀕臨亞得里亞海,海岸線長約22公里。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為6.3℃,7月27.4℃;北部屬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0.2℃,7月22.7℃。
6世紀末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南遷到巴爾干半島,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定居。12世紀末葉斯拉夫人建立獨立的波斯尼亞公國。1463年后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屬地,1908年被奧匈帝國占領。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茲·裴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當地青年暗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劃分為幾個行政省。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波黑成為其中的一個共和國。1992年3月,波黑就國家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波族和克族贊成獨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后,波黑三族間爆發了歷時三年半的戰爭。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聯合國。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主持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舍維奇、克羅地亞共和國總統圖季曼和波黑共和國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簽署代頓波黑和平協議,波黑戰爭結束。
波黑的首都薩拉熱窩中心城區多為奧匈帝國時代的古典建筑,天主教堂、東正教堂與尖頂林立的伊斯蘭清真寺塔均分布于城區之內。波黑莫斯塔爾是波黑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金字塔也是其著名的古跡。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克羅地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roatia,Republika Hrvatska)國土面積56594平方公里,人口443.4萬(2008年),主要民族克羅地亞族(89.63%),其他為塞爾維亞族、波什尼亞克族、意大利族、匈牙利族、阿爾巴尼亞族、捷克族等。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首都薩格勒布(Zagreb),人口78.8萬(2008年)。
克羅地亞位于歐洲中南部,巴爾干半島的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與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為鄰,南瀕亞得里亞海,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長1777.7公里。
6世紀末和7世紀初,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干半島定居。8世紀末和9 世紀初,克羅地亞人曾建立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克羅地亞王國建立。1102-1527年,克羅地亞處于匈牙利王國統治之下。1527-1918年,克羅地亞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直到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12月,克羅地亞與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德國、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南,扶持建立了“克羅地亞獨立國”。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 勝利,同年11月29 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克成為南聯邦六個共和國之一。1991年5 月底,克舉行全民公決,贊成克獨立。同年6月25 日,克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1992年5月22日,克羅地亞加入聯合國。
“千島之國”克羅地亞沿海7省是克主要的旅游勝地,伊斯特拉省和海山省特別受歡迎。主要風景區有秀麗迷人的亞得里亞海海濱、普利特維采湖群和布里俄尼島等;主要景點還包括巴洛克風格的StCatherine和StMark’s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教堂是Kaptol。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馬其頓共和國(TheRepublic of Macedonia , Republika Makedonija)國土面積25713平方公里,人口204.8萬,主要民族為馬其頓族(64.18%),阿爾巴尼亞族(25.17%),土耳其族(3.85%),吉普賽族(2.66%)和塞爾維亞族(1.78%)。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少數信奉伊斯蘭教。首都斯科普里(Skopje),人口51萬。
馬其頓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中部,西鄰阿爾巴尼亞,南接希臘,東界保加利亞。北部與塞爾維亞接壤,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最高氣溫達40℃,冬季最低氣溫達-30℃;西部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夏季平均氣溫為27℃,全年平均氣溫為10℃。
斯拉夫人7世紀遷居馬其頓地區,10世紀下半葉至1018年,薩莫伊洛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人的馬其頓國。14世紀開始,馬其頓地區長期處于拜占庭和土耳其統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后,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軍隊占領馬其頓地區。經過1913年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塞、保和希重新瓜分馬其頓地區。地理上屬于塞爾維亞的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屬于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屬于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瓦爾達爾馬其頓作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并入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原屬塞爾維亞的瓦爾達爾馬其頓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組成單位之一,稱馬其頓共和國。1991年11月20日,馬其頓從原南聯邦宣布獨立。1993年4月7日,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暫用名加入聯合國。
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與迷人的自然風景構成了馬其頓旅游的兩大亮點:保存于馬其頓的斯圖比等古城的古羅馬圓形劇場和教堂,展示了當年馬其頓大帝國的風范;奧赫里德是陽光與水的天堂,為歐洲最大的原始旅游區之一,還是著名的“考古魔地”;首都斯科普里市的石橋、圣·潘提雷蒙教堂、卡列城堡、馬其頓地震博物館也是著名的景點。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安道爾公國(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國土面積468平方公里,人口85015人(2010年),其中加泰羅尼亞族的安道爾人占36.4%,外國移民中西班牙人占34.0%,其次為葡萄牙人(15.7%)和法國人(6.3%)。官方語言為加泰羅尼亞語,通用西班牙語和法語。居民多信奉天主教。首都安道爾城(Andorra la Vella),人口24211人(2006年)。
安道爾位于西南歐比利牛斯山脈中部,是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內陸國,北部與法國接壤57公里,南部與西班牙接壤64公里。全部為山地,平均高度1996米,屬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9.9℃。
有關安道爾的記錄始于公元839年的《烏赫爾大教堂落成紀要》,該《紀要》稱安道爾為烏赫爾伯爵的領地。從11世紀起,1133年安道爾成為烏赫爾主教教區;13世紀,法國弗阿伯爵與烏赫爾主教爭奪安道爾主權,雙方為此進行了多次戰爭,最后于1278年和1288年達成兩項協議,決定共管安道爾,并對各自在經濟、法律、軍事等方面的權限進行分工,安道爾由此成為公國,一直延續到1993年,期間,1793年法國因爆發大革命而暫時失去對安道爾的統治權,1806年拿破侖一世收回這一權力,法國實行共和制后,這一權力歸總統所有。1982年1月4日實行體制改革,行政權從議會改由政府行使。1993年3月14日,安道爾全民公決,通過了有史以來第一部《憲法》。安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但繼續沿用兩大公政治體制。
安道爾憑借著他聞名于世的免稅商店和風景絕倫、質量上乘的滑雪勝地,成為了現代社會的旅游天堂。著名的景點有安道爾郵政博物館、安道爾煙草博物館、安道爾汽車博物館 ,都安道爾城是最主要的購物城;購物大街的名牌店、香水店、服裝店、花店、禮品店一家挨一家。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黑山(Montenegro)國土面積1.38萬平方公里,人口62萬(2011年),其中黑山族占44.98%、塞爾維亞族28.73%,波什尼亞克族占8.65%,阿爾巴尼亞占4.91%。官方語言為黑山語。主要宗教是東正教。首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人口約18.7萬(2011年)。
黑山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中西部,東南與阿爾巴尼亞、東北部與塞爾維亞相連,西北與波黑和克羅地亞接壤。西南部地區瀕臨亞得里亞海東岸,海岸線長293公里。氣候依地形自南向北分為地中海式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山地氣候,一月平均氣溫5℃,七月平均氣溫25℃。
公元6世紀末和7世紀初,部分斯拉夫人移居到巴爾干半島。9世紀,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區建立“杜克利亞”國家。11世紀,“杜克利亞”改稱“澤塔”,并在12世紀末并入塞爾維亞,成為塞行政省。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現波德戈里察及其以北地區,澤塔王朝陷落。1878年柏林會議承認黑山為獨立國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黑山再次并入塞并加入“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法西斯入侵并占領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共和國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并獲通過。同年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28日,黑山加入聯合國。
黑山共和國內眾多的古代歐洲建筑和遺跡反映了古代地中海文明的燦爛,其夏季為旅游旺季。著名景點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扎布利亞克國家公園和科托爾老城、奧斯特羅格教堂、圣斯坦芬島、布德瓦老城等。其中,布德瓦市的圣斯坦芬島 是黑山最富盛名的游覽勝地,烏爾齊涅 擁有黑山最大的沙灘。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
2014年1月8日 | 分類:
衛星地圖 | 瀏覽: